Appearance
1. 什么是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?它在大模型应用中的作用是什么?
一、定义
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是:
“通过精心设计与优化提示,引导大语言模型(LLM)输出符合预期结果的过程。”
不改动模型参数,仅依靠输入提示即可“激发”模型潜能,是一种轻量级优化方法。
二、提示工程的核心组成
| 组成 | 说明 |
|---|---|
| 提示设计 | 明确、具体地告诉模型你要什么 |
| 上下文学习 | 提供示例或背景帮助模型模仿 |
| 指令优化 | 替换词语或语气提高执行力 |
| 提示模式 | 使用 CoT、Few-shot 等结构化策略 |
三、提示工程的主要作用
1. 提高输出质量
提升内容准确性、逻辑性与连贯性;
减少模型幻觉(hallucination)。
2. 任务适应
支持零样本 / 少样本学习;
无需训练即可完成任务。
3. 控制输出格式
控制结果为 JSON、表格、Markdown 等;
调整语气、风格与专业程度。
4. 增强推理能力
通过 Chain-of-Thought 让模型逐步思考;
支持自检、自洽式推理(Self-Consistency)。
5. 提升安全与对齐
降低偏见与不当内容;
引导模型遵守伦理边界。
6. 降低使用成本
优化 token 使用;
提高 API 调用效率。
四、通俗记忆:像写请愿信一样“写清楚需求”
模糊的提示 = 模糊的回答;
明确的提示 = 精准的执行。
说明背景、示例、格式越详细,效果越好。
五、示例对比
普通提示:
请总结下面这段文章。优化提示(应用提示工程):
请用300字以内的中文,总结以下文章的核心观点,并以“要点+简述”的结构输出,语言风格正式。优化后输出更稳定、格式更统一、内容更准确。
六、可能的面试追问角度
你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 Prompt?
在不改变模型参数的前提下,如何提升模型表现?
提示工程与微调(Fine-tuning)的区别?
Chain-of-Thought 在推理中的作用?
应答建议
先定义提示工程;
再分点讲其作用;
举例说明优化前后差异;
总结为“提示工程是连接用户意图与模型能力的桥梁”。
2. 什么是提示模板(Prompt Template)?它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作用?
提示模板(Prompt Template)是一种预定义的结构化文本框架,包含固定的指令部分和可变的参数部分,用于生成发送给大型语言模型(LLM)的最终提示。
简单来说,它是一个带有占位符的“模板”,可以根据不同输入参数生成不同的完整提示。
基本结构:
示例:
你是一位专业的{行业}顾问。请根据以下信息为客户{客户名}提供关于{主题}的建议,考虑到他们的背景是{背景}。其中 {行业}、{客户名}、{主题} 和 {背景} 为动态参数。
一、提示模板的作用
1. 标准化与一致性
保持对类似任务的统一处理方式;
维护提示质量与风格;
减少因提示差异带来的结果波动。
2. 可重用性与开发效率
避免重复编写相似提示;
可在不同场景重用模板;
提高协作与开发效率。
3. 参数化与动态生成
根据上下文或用户输入动态填充参数;
保持核心结构不变同时实现个性化;
增强灵活性与可扩展性。
4. 版本控制与优化
支持模板迭代与 A/B 测试;
可集中管理与全局优化。
5. 抽象复杂性
封装提示工程逻辑;
分离提示设计与业务逻辑;
降低提示工程门槛。
6. 多语言与本地化支持
便于国际化;
根据用户地区自动切换语言模板。
7. 安全性增强
减少提示注入风险;
可对用户输入进行净化与验证。
8. 与框架集成
与 LangChain、LlamaIndex 等框架无缝衔接;
支持模板继承、条件逻辑、复用等高级功能。
3. 提示词原理
提示词的作用可理解为一种输入空间的“引导”:
其中 (p) 表示提示词,它通过调整输入分布 (x) 的语义上下文,使得模型输出分布 (P(y|x)) 更接近目标分布 (P(y|x, p))。
换句话说,提示词并不改变模型参数,而是通过语义条件控制,引导模型激活其内部已学习的知识与模式,从而生成更符合目标需求的输出。
4. 什么是思维链(Chain-of-Thought, CoT)提示?它如何提高大模型的推理能力?
一、定义
思维链提示(CoT Prompting)是一种提示工程技术,引导模型在回答问题前显式展示推理步骤,而非直接输出答案。
二、主要特征
显式推理过程:模型展示完整思考路径;
逐步分解问题:将复杂任务拆成小步骤;
自我解释能力:输出中包含推理依据。
三、主要类型
零样本思维链(Zero-shot CoT)
在提示中加入“让我们一步一步思考”。少样本思维链(Few-shot CoT)
提供带推理过程的示例,让模型模仿。自洽思维链(Self-consistency CoT)
生成多条推理路径,用投票或聚合选出最优答案。
四、思维链的作用
防止跳跃推理:减少“直觉式”错误;
增强工作记忆:跟踪多步推理结果;
启用自我验证:检测中间逻辑错误;
提升可解释性:便于分析模型思路;
激活深层知识:促进多知识整合。
五、典型应用
数学推理、逻辑问答、复杂决策任务;
提高可解释性与一致性表现。
